在兼具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特征的重慶,鄉村治理曾面臨居住分散治理難、“空心化”導致參與弱、事務龐雜效率低三大痛點。近年來,重慶市創新推行“院落微治理”機制,猶如疏通脈絡的銀針,精準激活鄉村治理“神經末梢”。該模式不僅入選第五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更被納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鄉村振興專題教學案例庫。
記者近日走訪墊江、巴南、榮昌等試點區縣發現,這一機制通過將治理單元下沉至自然院落,為破解丘陵山區鄉村治理難題提供了“重慶方案”。2024年,“院落微治理”機制日均處理事務超2000件,群眾滿意度達98.7%。
黨建引領,將治理“觸角”延伸至院落
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是由兩個村合并而來的,人員結構復雜,矛盾糾紛頻發。村黨總支書記章開明無奈地說:“我們村干部都想為村民解決問題,可人手少、年齡大,很多事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為解決上述問題,畢橋村以黨建為引領,探索基層矛盾糾紛處理機制。村黨總支下設5個黨支部,黨支部又細分出12個功能型黨小組,涵蓋鄉村治理、鄉風文明、社會治安等領域。這些黨小組吸納老黨員、退役軍人等人員,有效充實了治理力量。
老黨員黃正華以前擔任過多年的村干部,在村里威望高,調解經驗豐富。2019年,在村黨總支的邀請下,他在鄉村治理黨小組擔任組長,并在自家院壩成立“老黃說理堂”。“村里的矛盾大多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村民有時候就是愛面子,互不相讓,矛盾就容易升級。”黃正華說,“調解的時候,關鍵是打好感情、鄉情、親情這‘三張牌’。”
三年后,侄子黃練接過了黃正華的“接力棒”,繼續在“老黃說理堂”為村民調解矛盾糾紛。有一次,村民蔣克榮和兒媳張英鬧矛盾。黃練先把張英拉到一旁耐心勸道:“人都會變老,你以后也需要兒女照顧,要是你的兒女看你現在不管老人,以后也不管你,你該怎么辦?”張英聽后面紅耳赤低頭不語。接著,黃練又對蔣克榮說:“您也年輕過,也和父母吵過架,現在老了要改改脾氣了,和晚輩好好相處。”一番話下來,成功化解了這場婆媳矛盾。
重慶有9000多個村落、7萬余個村民小組,鄉村常住人口超過900萬。為提升鄉村治理效率,重慶深入推進“黨建扎樁·治理結網”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改革,讓基層黨組織扎根院落,讓治理網絡覆蓋村民,為鄉村治理筑牢了根基。
村民自治,自己的事自己商量著辦
近日,在巴南區麻柳嘴鎮平橋村的張家灣“巴適小院”內,舉行了一場熱鬧非凡的積分禮品兌換活動。村民們憑借參與垃圾分類、打掃公共衛生等活動獲得的積分,兌換洗衣粉、大米等生活用品。村民肖復金高興地說:“積分不僅能換東西,更是一種榮譽,現在大家參與村里事務可積極了。”
肖復金還替不在家的堂弟肖孫兌換了生活用品。放在過去,兩家的關系可沒有這般融洽,還曾經因為一場糾紛鬧得不可開交。2023年6月,一場大雨沖垮了他們兩家房屋中間的廢棄豬圈,泥沙堵住了房屋后檐溝。肖孫氣沖沖地跑到肖復金家說:“豬圈是你在管,現在垮了堵住我家排水管道,你得負責清掏!”肖復金堅稱豬圈與他無關,雙方為此大吵起來,最后來到“巴適小院”議事亭理論。
議事亭是平橋村打造張家灣“巴適小院”后設立的村民議事協商平臺。近年來,巴南區啟動“巴適小院”創建工作,細化治理網格,縮小服務半徑,引導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平橋村便是試點之一。
張家灣“巴適小院”院長余元珍趕忙過來調解。她先安撫兩人情緒:“大家都是鄰里兄弟,要講道理,不吵架、不扯皮。”兩人逐漸冷靜下來,道出了事情緣由。原來,豬圈是肖復金大哥肖復明的,他搬走后,肖孫誤以為是肖復金在管理。
真相大白后,余元珍勸兩人各退一步,并召集村民幫忙清掏后檐溝。最終,兄弟倆握手言和。平橋村黨支部書記周榮玲感慨道:“以前村民扯皮都找政府,現在有了小院議事亭,自己就能解決問題,真正實現了村民自治。”
為激發群眾自治動力,重慶市創新建立“三事分辦”治理機制,即大事政府牽頭辦、小事村組協商共辦、私事引導群眾自辦。同時,各村設立群眾議事廳(亭)、百姓說事點,推行清單制、積分制、院落制等治理方式,讓村民充分參與鄉村事務管理,做到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截至目前,全市行政村積分制運用覆蓋率超過90%。
數字賦能,鄉村治理搭上科技快車
在榮昌區直升鎮萬寶村的椒香小院,村民劉眼國熟練地用手機掃描墻上的二維碼,向保潔員發送清理垃圾箱的提醒。“垃圾箱滿了,用小程序一鍵上報,馬上就有人來處理,現在太方便了。”劉眼國對村里的數字鄉村治理平臺——“小院家”贊譽有加。
2023年7月,萬寶村“小院家”小程序上線,設有愛環境、找活干、幫我賣、換積分等多個版塊。村民不僅能便捷參與公共事務管理,還能通過平臺賣農產品、找工作。萬寶村黨總支副書記高美介紹:“村民上傳垃圾箱滿了的照片后,就會有專人前來打掃,完成任務可獲得積分,積分能在平臺或‘積分超市’兌換生活用品。”
“小院家”小程序還可以發布各類活動信息,“村莊清潔日”“志愿助農忙”等活動也通過“小院家”小程序進行宣傳,參與村民都能獲得積分。村里還會根據積分排名情況公布積分榜。
近年來,重慶各地打造“小院家”“巴小智”“愛大足”等鄉村智治應用場景,用數字化為鄉村治理賦能,實現數字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提升了鄉村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教授、重慶市基層治理共同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斌表示,重慶的鄉村具有小聚居、大分散和“空心化”等特點,面臨治理資源不足與自治能力不均衡的挑戰,“院落微治理”機制以黨建為引領、以自治為核心、以智治為支撐,有效破解了丘陵山區鄉村治理難題。
記者鄧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