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楊慶華又開著“三輪摩托車”上山了。
這條上山拉草的路,他走了幾十年。同樣是割草,以前靠的是肩挑人扛,現在是三輪摩托車拉。以前喂一兩頭耕牛,現在是十多頭牛,卻是完全不同的結果——以前他是貧困戶,現在已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這里是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馬樹鎮八皮村,曾經的典型貧困村。近日,駐村扶貧工作隊來到八皮村滑石板村民小組時,村子里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家家戶戶蓋起了磚房、石棉瓦牛棚,村民進進出出給牛添料、掃圈。
楊慶華是八皮村滑石板村民小組組長、一名優秀的農村黨員,也是全村母牛養殖大戶致富帶頭人,他當村干部、黨員和養牛的時間相當,都有20多年。從兩三頭起步發展成為現有1棟標準化牛棚10多頭牛,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養牛大戶,他自有一番“養牛經”。
“農民養牛剛開始不宜多,先養上三四頭,經過短期育肥再賣出去,然后再買兩頭小的,再育肥再賣……這樣循環發展,既能掙著錢又能擴大養殖規模。”
“為啥不能一下子多養幾頭,還是短期的?”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陳衛天好奇地問。
“一下子養太多,養殖成本高,一頭牛每天要吃10斤料,半年時間光飼料就得3000元。所以,養殖周期要短,還要多倒騰。”楊慶華說,“另外,政府給補貼,鼓勵農戶多養基礎母牛,這樣才能打牢母牛養殖的基礎,我自己就養了9頭。”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楊慶華沒有把他的“養牛經”據為己有,而是與村民分享,帶動大家養牛致富。滑石板多數村民戶主長年在昆明、嵩明等地搞粉刷、種菜,臟苦累不說,一年到頭也只有三、五萬元的收入,家務也丟給在家的妻子一人操持。“早些年我們多數村民都有養牛的打算,但苦于沒有資金支持,從前年開始政府為我們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貼息貸款支持,加上朱玉坤支書的鼓勵和幫助,讓我們有了養牛的信心,但是大部分村民不敢嘗試,一下養這么多牛,風險大,我不怕,主動向村上、鎮上請愿我先做致富帶頭人。”
楊慶華的生活就此改變,鄰居說他現在每天干活總是樂呵呵的。“只要有信心,土里刨出金,養牛這條路我認準了。”楊慶華信心滿滿地說,現在每年養牛收入七八萬元不成問題,脫貧更不是問題。
“趕緊把牛棚頂子掀開,天這么熱,都悶出病來了。”來到隔壁的村民家,看到大熱天他家的牛棚頂子還捂著,楊慶華邊推門邊說,“母牛不要老拴在槽上,把韁繩松開讓多活動。”該戶村民缺少養牛經驗,家里的來錢路靠種馬鈴薯,一年收入不足2萬元。為了讓他早日脫貧,去年初,楊慶華幫他貸了3年期5萬元扶貧款,養了5頭牛,今年開春產了3頭牛犢,現在靠養牛每年有近3萬元收入。“現在有這么好的政策,脫貧不是問題。”眼下,該戶村民正張羅著蓋新房,“這好日子還在后頭呢!”該戶村民對脫貧信心十足。眼下的八皮村,都把養牛看成了脫貧致富的路子,大家一門心思勤養牛。
致富熱情一旦被點燃,脫貧的動力將是無窮的。眼下,八皮村養牛9頭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我們將通過項目和貸款扶持,力爭到年底讓村里養牛9頭以上的農戶達到15戶,再培育10戶科技示范戶,到明年牛存欄數翻一番,成為巧家縣養牛專業示范村,讓大家真正通過養牛脫貧奔小康。”談及今后八皮村的養牛路,楊慶華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