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我懷著滿腔的熱忱和期待來到貴州省甕安縣建中鎮果水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初到果水村,31個村民組的蜿蜒山路見證了我的“扎根之旅”。深入群眾家中、田間地頭,迅速摸清村情民情,讓產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有待完善三大發展瓶頸浮出水面。在全面掌握村情的基礎上,我“邊學邊干、以干促學”,參與村“兩委”會議30余次,組織主題黨日活動8次,協助制定村級發展規劃2份。從文件柜里的報表到田坎上的交談,從剛來的拘謹到現在的熟稔,我逐步從“外來人”轉變為“村里人”,春天的泥土教會我,鄉村振興的密碼藏在父老鄉親的皺紋里。
夏夜的院壩會上,有群眾提出了廁污改造問題。為了推進鄉村環境治理,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我與各位村民組長緊密合作,積極組織并動員全體村民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的行動中來。以果水村翁超組為試點,“政府幫一點、群眾投一點、社會扶一點”廁污垃圈共建共享模式,改造畜禽圈舍3個,新建完成三格式化糞池13個,建成垃圾流動焚燒點1個,推動全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6.77%。
為更好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我積極參與到村規民約修訂中,組建“鄉風文明志愿服務隊”,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移風易俗宣傳等活動,堅持以思想疏導解決群眾“千千結”,推動建立“黨員+網格員+村民代表”矛盾調解機制,化解鄰里糾紛、土地爭議等矛盾35起,調解成功率達95%。夏日的汗水告訴我,基層治理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民心賬。
金秋的茶山飄香,我以“探索茶旅融合推進鄉村振興新路徑”為題,圍繞果水村茶旅融合發展開展國情調研。走訪100余戶群眾、組織群眾座談會8次、實地考察茶企10余次,形成《“茶葉”變“茶業”,小茶葉書寫高質量發展大文章》《建中鎮果水村綜合情況調研報告》等調研報告3篇,為村“兩委”決策提供參考。
在調研中,我發現果水村雖有優質茶園基礎,但用工季無法及時招到采茶工,我主動牽頭聯系茶企,制作招聘啟事,宣傳用工消息,帶動群眾到茶山就業。積極向上對接,邀請專業老師以理論課程與實際操作開展專題授課,村內近30名采茶工人、青年、駐村干部紛紛表示通過這次培訓,在種植、管護、采摘和加工方面都有了提升與改進。秋日的豐收印證著,產業振興需要腳底沾泥的調研,更需敢闖敢試的擔當。
此外,我還協助果水村干部扎實做好基層黨建、鄉村振興等工作,助力果水村被縣委表彰為全縣先進基層黨組織。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等,帶著全村黨員一起學理論,召開院壩會20余次,深入村組和群眾溝通交流,傾聽黨員心聲、群眾訴求。參與果水村輸水及民宿管理用房基礎設施、黃金芽基地公路建設、河道治理及產業基礎設施等項目,協助村完善產業配套設施建設,推動富民強村,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利用選調生到村任職工作經費為營上組水井維修購買水管,解決了花土寨組道路塌陷排險修復等問題,回應好民需民盼。
四季輪回,春泥沾滿的膠鞋教會我俯身傾聽的謙卑,夏夜調解的手電磨礪我抽絲剝繭的韌勁,秋收賬本的紅印點燃我敢闖敢試的銳氣,冬雪送暖的腳印厚植我枝葉關情的赤誠。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不是文件上的數據躍進,而是田埂間的一步一履;群眾滿意不是匯報里的百分比,而是屋檐下的一茶一飯。
李泓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