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我來到貴州省三都縣中和鎮中和村擔任村黨總支副書記。初次入戶時,我穿著紅馬甲叩響大伯家的木門,“我是新來的網格員!”水族老鄉們圍坐在桌邊,對著滿面紅光的“外鄉后生”善意微笑,但由于語言不通,我撞上“聽天書”的窘境。
村支書為了照顧我的沮喪情緒,開口解釋道:“好客是水族人民的傳統美德,群眾都在微笑地回應你的每一句話,只是你們彼此都聽不懂對方的話罷了。”
為了破解語言溝通難題,村里安排村主任助理石國應與我組成搭檔,入戶走訪時,他充當我的“同聲傳譯”,熟練地使用水族話向群眾介紹:“這是村里面新來的選調生小楊,包保咱們組,大家有什么事都可以找他。”村民們用生澀的普通話表示歡迎,我心里暗喜,有了這座橋梁,我的工作將會順利很多。
“城里來的年輕人能辦什么事情?城里娃的皮鞋能沾幾天露水?”群眾的質疑聲讓我深刻意識到,克服語言障礙只是第一步,只有真正辦好惠民實事,才能讓群眾從心底認可。
為了與群眾拉近距離,我堅持扎進村組院落參與村民“群聊”,使勁往人多的地方刷存在感、混臉熟。慢慢地,群眾開始主動用夾著水話的普通話和我擺家常,孩子們開始圍著我喊“小楊叔叔”,鄉親們見面總熱情招呼“奴滴,蕩解奧(弟弟來吃飯)”……他們似乎開始待見我這個“外鄉人”。
村民韋姐是3個孩子的母親,最小的孩子還在哺乳期,最大的不到4歲。因家庭變故,韋姐和3個孩子靠著娘家和公婆的接濟勉強生活。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積極對接民政部門,為其申請救助,還鼓勵韋姐應聘幼兒園的生活老師。如今,她每月有穩定收入,大女兒穿著新裙子蹦跳著告訴我:“九月就能上幼兒園了。”看著這家人重燃生活希望,更堅定了我的初心。
后來,我遍訪了村里的各家各戶,每一次開展醫保、養老代繳和資格認證等便民服務,幫助群眾申請交通補貼、低保等惠民資金,都能收獲群眾最樸實的感謝,這些都是我到村任職最大的收獲。
過去的一年,我常常奔走于田間地頭,了解民情民意,堅持把群眾的急難愁盼作為自己的工作指令。在開展村情調研中,中和村主干道排水渠因淤泥堵塞導致雨季路面積水,存在安全隱患。于是我立即組織村民小組開展清淤行動,解決群眾雨天出行難題。
后來,借助創建和美鄉村示范村契機,我積極爭取了各項財政資金支持實施危舊房改造、道路硬化、排污系統修繕等民生工程,村莊人居環境顯著改善。“路寬燈亮環境美,年輕人辦事就是有章法!”村民組長看著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連連稱贊。
轉眼已是到村任職的第二年,從青春追逐山川湖海到青春因奮斗基層而美麗,別問人生何處是歸途,“水”遇而安就是吾鄉。
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