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藹倩(左)在收集困難群眾需求。潘豪特 攝
2022年11月,我來到浙江省玉環市大麥嶼街道新塘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剛到村時,面對全新的環境,我有些迷茫。村書記告訴我,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記在心里。
一天晚上,村里接到一通急促的電話:“我家孩子發燒很嚴重,孩子他爸想開車去醫院,但是村口被幾輛車堵住了,我們的車根本開不出去,怎么辦?”經過一番溝通協調,村干部臨時借來一輛車,才把孩子順利送往醫院。第二天,我主動向村民了解情況,原來近年來村民收入都提高了,村里不少家庭都買了車,隨意占道、刮擦碰撞等情況時有發生,因此產生的鄰里矛盾越來越多,讓村干部很是頭疼。聽完這一番“訴苦”,我在民情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句話:破解停車難,還路于民。
想到就要做到。經過調研,我發現亂停車問題的關鍵點在于村里缺少規范停車位,道路標線不連續、不清晰。為此,我主動要來了村域國土空間規劃圖,挖掘停車位資源,并規劃設計停車線,合理安排村內道路停車問題。通過選調生“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申報,我為村里申請到了一筆實事工程資金。在街道黨工委以及村“兩委”的支持下,公共停車位施劃、道路標線規范等工程順利啟動建設。半個月后,300多個嶄新車位出現在道路兩旁、房前屋后,停車壓力緩解了,停車秩序規范了,村容村貌也實現了大變樣。
道路通暢了,村民的心結也打開了。一有時間,我就與村干部、網格員一起奔走于村落巷弄間,村民們總熱情地拉著我聊家常,還不時塞上自家種的蔬果。在走村入戶中,我發現村民的廚房里大多使用需要定期更換的煤氣罐。“現在不讓燒柴火,用電磁爐做飯又沒‘香頭’,我們還是習慣用煤氣。可有時候碰上煤氣罐空了,又沒趕上配送的日子,就只能將就吃‘夾生飯’。”“是啊。有時候家里男人不在家,我一個人扛不動,還好配送的小伙子會幫忙。”
聽完這些話,我心里總惦記著農村家庭用氣問題。說來也巧,本地新聞上正好刊登了一篇關于引進管道天然氣的報道。受此啟發,我向相關部門詳細詢問相關情況,并在村委會會議上提出村民自籌安裝管道天然氣的建議。村干部們都非常支持這一提議,馬上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布置。一方面,我與村干部一道開展入戶摸排登記工作,并聯系能源公司確定管道規劃方案。另一方面,我借著微信群、入戶走訪等方式積極開展線上線下宣傳,制作燃氣安全使用圖冊,講解“一戶一表”賬號開通方法。經過近一年的前期準備、施工驗收,村里符合安裝條件的260多戶家庭全都順利通氣點火,全村預計每年可以節省30多萬元的用氣費。大家紛紛伸出了大拇指,我也從大家口中的“上面派來的掛職干部”變成了“咱們村的小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