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從校門到機關門再到農戶的家門,在浙江省三門縣浦壩港鎮浦壩村,我,一個“三門”青年開啟了一段全新的工作歷程。
浦壩村是一個典型的瀕海漁村,潮汐奔涌,山海如畫,哺育了一代代趕海弄潮的浦壩人。但在這個高度聚居的村內,仍存在一些人居環境整治的問題。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勤勞智慧的浦壩村民以承租海塘養殖青蟹、蟶子和小白蝦等海產品為業。漁民有夜間作業的習慣,但前往海塘的路上卻沒有路燈,這給他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大家都希望能在這里安裝路燈。記下漁民的訴求后,我向村“兩委”提出了安裝路燈的想法,得到了一致贊同。村里的老人協會成員及其他熱心村民聽聞后也積極響應。很快,第一批26盞路燈很快便在門前塘壩上扎了根。
為進一步便利本村和鄰村村民,我和村干部積極對接,聯動開展亮化工程,打通兩村之間亮化的“最后一公里”。隔壁村同意了我們的建議并已安裝24盞路燈,村民夜間不用再摸黑出行?;仡^看,該項目實施以來,已累計安裝124盞路燈,照亮近5000米路程,便利了村民生產生活,改善了交通安全環境,提高了村莊顏值,真正點亮了浦壩村這顆“東海明珠”。
提到江南,大家普遍認為不會缺水,但浦壩村卻存在“江南水鄉也喊渴”的現象。原來,村里常住人口多、用水量較大,而村內外缺少水源地,水資源問題儼然成了制約村莊發展的一大瓶頸。
破除困境自然要從開源和節流尋找突破口。可具體該怎么做?思來想去,我和一位村干部去村邊的廢棄采石場一探究竟,看能不能“變廢為寶”,把它變成蓄水池。實地看了后,我們都認為是可以實現的。于是我們把想法寫成了方案,在幾次村“兩委”會議上,都提到這一設想并進行合理分析,還多次組織現場察看,漸漸說服了一些對可行性存在顧慮的干部和村民。采石場改建好以后,正如我們想的那樣,將山上的雨水、巖石的滲水等收集起來,源源不斷引入深井,井中的水保守估計能滿足全村兩到三個月的日常需求,這樣一來,村民在旱季的“用水荒”能得到有效緩解。昔日廢棄的采石場成了能長期使用的“大水缸”,真正實現了“變荒為好”。
到村伊始,村干部告訴我,村里曾有類似村志的書籍,但不幸湮沒在一場大火之中,至今沒有一部系統完備的村志,很多鄉土記憶也逐漸變得模糊。聽完村志的這番“變故”,除了深感遺憾,我開始萌生一個大膽的想法——修一部村志,把更多的鄉愁留住,有更多的鄉情可憶,也為村子今后更好發展提供一份參考材料,預埋一顆文化的種子。村干部和村民們得知我的想法后,也很支持,除了提供各種相關信息外,還會一起參與修改,我們的“專班”就這樣運行起來了。我開始把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各種平臺里有意和無意間接觸到的浦壩村信息都收集起來,形成了數萬字的筆記。在村志里,我們不僅可以在點墨之間重溫那份故土情懷,也可以從中找到促發展的靈感,續寫浦壩的耕海傳奇。
葉輝(左一)走訪農戶,了解村情民情??驴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