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村BA”遇上農味文化,會碰撞出什么火花?
近日,2025年“大地流彩·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啟動儀式在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臺盤村舉行。在現場激動人心的倒計時吶喊聲中,村民、球員代表與全體觀眾共同為大賽揭幕。開幕式上,鄉土文藝與體育競技交織碰撞,農文體旅深度融合,一幅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農味元素與體育精神交融
開幕式當晚,被兩萬多名觀眾圍住的臺盤村露天籃球場化作一片沸騰的海洋。隨著貴州省級非遺“思州戰鼓”的擂響,數十名鼓手揮動鼓槌,鼓點磅礴有力,瞬間點燃現場的氣氛。隨后,苗家少女頭戴銀冠,身披苗族服飾,手持彩球舞進球場,她們和一群可愛的街舞少年一起給現場的球員加油打氣。
苗族服飾,悠悠蘆笙,開幕式上,農味元素、農耕文化被巧妙地融入進每一個環節中,成為“村BA”最吸引人的文化符號。在充滿民族風情的歌舞表演《錦繡苗鄉》《山高水長》中,舞者背后的大屏幕展示著西江千戶苗寨、青巖古鎮、精美苗銀飾品還有村民們在梯田中勞作的場景,在燈光與歌聲的交織下,現場的觀眾沉醉其中。
表演來到中場,2024年全國“村BA”得分王孫航在一陣陣歡呼聲中走到籃球場中央,將手中象征著熱愛和拼搏的籃球贈予臺盤村的青少年楊文俊,“我傳遞的是一份對鄉村體育的熱愛,希望臺盤村的籃球少年們能將這份熱愛繼續傳遞下去,讓我們的‘村BA’走向更大的舞臺。”孫航說。
籃球場外,來自安徽的游客蔣晨晨正在當地村民開的酸湯火鍋店里大快朵頤,“酸湯涮肉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看完表演來上一口酸湯,真是太美了!”蔣晨晨笑著說,“我從小就對籃球感興趣,‘村BA’可以走向全國甚至全世界,我真的非常興奮。”
“‘村BA’爆火之后,在農文旅融合方面帶給臺盤村、臺江縣的影響是巨大的,去年臺江縣旅游綜合收入增長了30%以上。”臺江縣文體廣電旅游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平業介紹,“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村BA’讓更多草根籃球愛好者們投入到籃球賽事當中,感受最純粹的鄉村籃球氛圍。同時,‘村BA’也是一個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臺。”
鼓聲漸歇,揭幕戰的哨聲響起。當貴州黎平縣尚重鎮隊以61:54戰勝雷山縣望豐鄉隊時,雙方球員沒有歡呼或者沮喪,他們快步走向對手,相互握手擁抱,場外觀眾的叫好聲和掌聲一波接著一波涌向隊員。此刻,籃球成了堅實的紐帶,連接起村寨之間最純的情誼。
從田間地頭走向全國賽場
“喝一壺老酒啊,醉上我心頭,濃郁的香味兒啊,咋也就喝不夠……”開幕式上,熟悉的歌聲一傳來,觀眾席上立刻就有人認出了演唱者:“這不是‘大船哥’嗎!”
在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大船哥”劉廣局與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代表共同演唱歌曲《偉業》,讓全國觀眾迅速認識了這位來自江蘇徐州微山湖畔的農民歌手。就在今年,劉廣局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大地流彩鄉情藝術團成員,“我非常榮幸能加入鄉情藝術團,這是一個咱農民自己的藝術團,我可以把歌曲唱給祖國的鄉村聽,唱給咱農民朋友聽。”劉廣局說。
大地流彩鄉情藝術團,這支以國家級院團、知名藝術家、鄉土文化能人等為主體的團隊,將舞臺搭在田間地頭,用歌聲、舞蹈和非遺技藝,給村民帶來優質的文化資源,為鄉村注入文化活力。
“之前都是在短視頻里看到‘BA’的場面,今天來到現場了,真讓我感到震撼,咱農民自己的比賽就是熱鬧!”劉廣局告訴記者,3月16日,他在安徽池州老田村參加了鄉情藝術團的首場演出,在那里他見到了“水果姐”李桂芹、“大衣哥”朱之文、“沂蒙二姐”呂玉霞等和他一樣熱愛鄉村的文化能人,“我也是第一次站在‘村BA’賽場上唱歌,但我覺得非常親切,周圍都是我熟悉的笑臉,和鄉親們一起唱歌,我唱得高興!”
2023年,“村BA”上升為國家級賽事,全國各個鄉村掀起了舉辦“村BA”的熱潮,農閑時候,鄉親們放下農具,捧起籃球,在村口的籃球場上酣暢淋漓,盡情感受鄉村體育的獨特魅力。而“村BA”在火爆“出圈”兩年多的時間里也獲得了全網500多億的關注度和流量,成為展示鄉村文化的平臺,這也意味著除了鄉村體育文化,農民可以在這個舞臺上展示更多珍貴的鄉土文化。
大地流彩鄉情藝術團與“村BA”的“強強聯合”,為“村BA”注入了鄉土文化厚度,讓籃球賽成為農耕文明的動態展示館,而“村BA”百億級的流量,也將為銀飾、苗繡等農味符號打開了消費市場。“大地流彩鄉情藝術團的腳步不會停歇,今年預計參演10場以上公益演出,給鄉親們帶去最真誠的演出。”大地流彩鄉情藝術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鄉土文化能人的賦能之路
4月15日,臺盤村籃球場上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全省53名長期從事農村文化傳承、農民體育活動策劃的農民代表、駐村大學生及文體組織工作者,他們也是全國鄉土文化能人培訓班的首期學員。
“我們村種了很多黃精,怎樣打造我們村的藥材品牌?”“如何避免同質化鄉村活動?”培訓班上,農業農村部社會事業促進司相關負責人等講師給學員開展了系統的理論培訓之后,學員紛紛提出了本村的發展中面對的問題,通過講師的回答和現場學員之間的交流,很多學員解開了心頭對本村文化事業發展的困惑,“和其他村的文化能人交流之后,我收獲很多,我們還互相加了微信,約定之后有問題互相請教!”一名學員高興地告訴記者。
“村BA”是如何從鄉村走向全國的?舉辦村級賽事需要注意什么?籃球場上,臺盤村村委會主任岑江龍正認真地給學員傳授經驗。通過與賽事策劃者面對面的交流,學員從被動接受“送文化”轉變為主動設計“種文化”,把更多富有創意的活動策劃種子帶回家鄉,逐漸將實踐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鄉村文化振興方案。
來自貴州關嶺縣的學員黃梅感慨地說:“這次培訓班我們收獲太多了,它不同于以往那樣教我們種地養牛,而是教我們怎么去‘種文化’,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體育文化正是凝聚了鄉村精氣神,這次培訓像一場及時雨來得剛剛好。”
人才培育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唯有激活內生動力,才能讓鄉村文化的“火種”生生不息。據介紹,2025年,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將指導各地舉辦不少于300期鄉土文化能人培訓班,培育不少于1.5萬名鄉土文化帶頭人。他們將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火種”,讓“村字號”品牌遍地開花。
記者 陳銀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