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河北易縣狼牙山鎮東西水村依托狼牙山4A級景區的紅色資源,打造旅游線路3條、發展農家院80余家、采摘園25個,每年接待游客30萬余次,四季都有看點。“村里的發展得益于有個好班子,有思路、有辦法,能夠帶動鄉村旅游發展,一年到頭多掙不少錢。”東西水村村民、農家院負責人田潤發高興地說。
近年來,河北深入實施農村“領頭羊”工程,以開展“萬人示范培訓”賦能增效,以落實村干部管理監督“三審一談”機制促進規范履職,以強化關愛保障激發內生動力,推動村干部在鄉村振興一線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打造堪當鄉村振興重任的新時代村干部隊伍,必須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嚴格人選資格條件,大力選拔政治強、能帶富、善治理的優秀人才進入村班子、擔任村黨組織書記。”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介紹。
河北明確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等“五選”要求,以及政治上的“兩面人”,受過刑事處罰、涉及“村霸”、黑惡勢力等“十不選”要求,做到擬任村干部凡進必審。2021年換屆以來,在日常調整中將6000余名不符合條件人員擋在門外。強化村黨組織書記縣級組織部門備案管理,所有村“兩委”班子成員檔案全部由縣級集中管理,定期組織開展核查,每年底向上級組織部門報告執行情況。每個村都儲備2至3名后備人選,發現優秀人選及時納入,不適宜的及時調整。組織有經驗的鄉鎮干部、優秀村書記與后備力量結對幫帶,根據人員特點提前到崗鍛煉,目前經研判相對成熟的1200余人已按程序補充進村“兩委”班子、90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
土地流轉難題曾讓海興縣高灣鎮后刁村黨支部書記邢廣發十分焦慮,村里傳統產業效益下滑,規模種植不知從何處著手。“怎樣精準定位村集體產業方向,如何整合村里的資源優勢,培訓中的實戰案例和專家指導給了我很大啟發。”培訓結束回村后,邢廣發學以致用,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領村民以土地入股進行整合,成功流轉土地1700余畝,后續又爭取了糧食晾曬場和大棚種植項目。現在周邊不少村子都來向他取經。
河北把精準培訓作為給村干部賦能增效的關鍵之舉,省級每年直接培訓1萬名左右,帶動市縣鄉每年對村“兩委”干部全覆蓋培訓。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主題主線、首要任務和核心內容,打造“塞罕壩精神”等特色黨性教育品牌。著眼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等國家戰略,開設專題班次,有針對性強化實踐錘煉;打造20家黨建品牌過硬、產業發展成熟、治理模式先進的典型村作為培訓基地,選取基地及周邊黨建示范點、產業園區等實地觀摩;堅持“書記講給書記聽”,推動400余名優秀鄉村黨組織書記進教室、上講臺。建立省級師資庫,抽調200余名職院校業務骨干和優秀基層代表,省級統一調度、安排授課,推動優質培訓資源直達基層。從2015年開始,省級累計舉辦示范班824期,直接培訓11.6萬余人。
加強對村干部全方位、多維度管理監督,不斷扎緊權力運行的籠子。開展履職表現綜合審核,定期對信訪舉報、巡察發現等涉及村干部問題線索開展全面審核,群眾不滿意、問題屬實的堅決處理,問題查否的及時澄清、作出結論。每年審計一批經濟體量大、廉政風險高的重點村,每屆對所有村開展2次全覆蓋經責審計,2024年共審計1.5萬個村,規范村集體財務支出、資產管理。推行違法犯罪常態審查,對全省村干部每年“過一遍篩子”,防止“帶病上崗”,今年建立村(社區)“兩委”干部、黨員違法犯罪常態化審查處理機制,及時發現處置不符合條件的人員。做實苗頭問題提醒談話,每半年組織全省1900余名鄉鎮黨委書記與村黨組織書記開展1次全覆蓋談話,強化警示提醒和風險防范。
“原來村里的事兒都得去公開欄看,刮風下雨就找不到、看不清,現在直接手機掃個碼,村里啥事就都知道了!”安國市明官店鄉東韓村村民韓同肖在掃碼登錄村級事務公開平臺后說。
圍繞權力運行監督,河北推動“四議兩公開”等民主決策制度落實,建立覆蓋所有行政村的村級事務公開平臺,將黨務、村務、財務公開信息搬到網上,群眾通過掃描二維碼、登錄手機APP,隨時隨地了解村內大事。目前,平臺注冊用戶363.5萬人,發布信息286萬條,閱讀量1.94億人次。健全完善集信息采集、數據分析、備案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村級信息管理平臺,定期更新完善村莊詳情、“兩委”成員信息及軟弱渙散整頓等內容,動態分析村干部隊伍情況。
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不斷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厘清村級組織權責事項,明確5類依法履行職責事項和10類協助辦理事項,讓村干部聚焦鄉村振興和治理服務等主責主業。扎實開展村級組織“濫掛牌”專項清理,省市縣鄉四級聯動排查整治,直接約談“濫掛牌”問題嚴重地方的縣委組織部部長。健全村干部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加大優秀村黨組織書記考錄鄉鎮公務員、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力度,持續開展“千名好支書”“鄉村振興領頭羊”評選,全省665人考錄為鄉鎮公務員,450人在鄉鎮換屆時進入領導班子,1109人獲評全省“千名好支書”“鄉村振興領頭羊”。
本報通訊員 冀組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