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水河鎮黨政辦公室,有一本特殊臺賬——清水河大學生村官幫扶隊“愛心”財務清單,清單顯示:自2012年以來,幫扶隊共募集到愛心款22.215萬元,捐款人數1000余人次;捐出愛心善款201064萬元,幫助困難群眾500余人,現結余善款2.104萬元。這份清單,見證了幫扶隊3年多來的愛心幫扶之旅。
2012年春節前后,在清水河鎮服務的4名大學生村官圍繞該鎮一名患白血病的學生開展愛心救助,但因幫扶力量有限,最終沒能挽回這條鮮活的生命。這一悲劇讓幾位年輕“村官”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愧疚,他們意識到,盡管身邊有愛心的人很多,但缺少的是一個有機動性的愛心平臺。于是,一個大膽想法在他們心里產生:搭建一個匯集愛心的平臺,及時幫助那些家庭貧窮和身處困境的人渡過難關,點燃他們對生活的希望。
2012年3月,羅華澤等4名村官牽頭組建了大學生村官幫扶隊,幫扶隊以“匯聚愛心、雪中送碳”為宗旨,把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特困家庭等弱勢群體作為主要幫扶對象。幫扶隊一方面想方設法募集資金和物資,制定規范透明的資金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壯大愛心“蓄水池”,另一方面采取深入村組、學校或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尋找最需要幫扶的對象。3年多來,幫扶隊幫扶實力大幅提升,幫扶機制逐步完善,幫扶范圍不斷延伸。他們這一創舉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關注支持,得到轄區企業、學校及各界愛心人士積極響應,受到了老百姓的贊賞和好評。
透過這份特殊的財務清單,我們記起了幫扶隊的一些“愛心”足跡:
清水河鎮高峰村有一對雙目失明的老夫婦住在半山腰上,每次生活取水都得走上1000多米的崎嶇山路。2013年2月,得知情況后,幫扶隊及時與水利站干部、村干部聯系,積極幫助尋找水源點,出資買水管、買水泵、買大水桶,出力挖管槽、安裝水管,為這對老夫婦引來了安全的自來水。此外,幫扶隊還幫助兩位老人更換了老化的照明電線,給他們購買并安裝了“戶戶通”電視接收器,讓他們生活充滿光明和溫馨。
2013年8月,幫扶隊從興義之窗網站上得知頂效鎮一名叫劉興艷的女孩不慎墜樓導致雙腿殘疾,因耽誤治療出現傷口潰爛,幫扶隊及時將5000元的幫扶資金送到劉興艷手里。
2014年1月,幫扶隊發動了一場“寒冬冷,愛心暖”募捐活動,為興義一中九年級(3)班一名患有心臟病的學生陳桃募得善款3375.5元,幫扶隊也捐出1624.5元,籌足5000元送到她家中。
2014年8月,幫扶隊接到清水河鎮新豐村一名患宮頸癌的婦女的求救電話,接到求助后,幫扶隊及時到市人民醫院給她送來5000元的慰問金。
2014年11月,幫扶隊開展了一場組建以來最大的“愛心”營救。清水河雙橋村一名25歲的在校大學生林廣,身患絕癥(腎病綜合癥、威爾遜氏病)無錢治療而被迫輟學。幫扶隊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趕到林廣家中探望,及時將情況向黨委、政府匯報,向市慈善總會、市總工會、團市委等部門請求援助,及時組織發動轄區企業、干部群眾、愛心人士等開展募捐活動,并通過人民網、貴州都市報、興義電視臺等媒體發起愛心救助倡議,通過多方位、多渠道的救助,共為林廣募集了15萬余元的善款,讓林廣的病得到了及時治療。目前,林廣已基本治愈出院,身體逐步恢復健康,幫扶隊還經常關注著他的身體狀況。
3年期間,幫扶隊攜手興義“義工”和宇程駕校開展幫扶慰問活動6次,幫扶160余人次。宇程駕校還把3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作為長期結對幫扶對象,直至他們完成大學學業。
在幫扶困難群眾的同時,幫扶隊還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2014年,他們在荒山上植樹造林10余畝。2015年,他們計劃再植樹造林50畝。
3年多來,盡管幫扶隊的隊員因工作調動等原因發生了變動,但無論在哪,他們始終關注幫扶隊的發展,積極為幫扶隊出謀劃策。幫扶隊的旗幟依舊有人扛,他們“愛心”星火傳承,幫扶活動并沒有中斷,在金州大地為干部群眾架起了一座美麗的“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