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貴州2014年大學生村官省級示范班培訓現場。
在經濟欠發達的貴州省,大學生村官到村后,如何發揮優勢和長處,帶領農民發展致富,幫助農民把腰包鼓起來?在解決影響老百姓生產生活的一些現實問題時,如何立足實際找準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點?不久前,貴州省舉辦了兩期大學生村官省級示范培訓班。培訓圍繞農業農村政策、農村熱點重點問題、創業富民知識、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內容進行專題講座。期間,還組織學員深入省級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貴陽市白云區蓬萊村實地考察,幫助學員開闊眼界、啟迪思路。
“在村官生涯里為群眾、為自己所服務的村留點什么?”黔西南州安龍縣坡腳鄉者貴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楊學精接到通知參加培訓時,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培訓期間,當老師講到“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時,楊學精聽得特別專注。因為一段時間以來,他和村干部一直在村里制定和實施“3321”發展規劃:即3公里道路硬化、300畝精品水果種植、2個養殖場建設以及1個民族文化廣場建設。此前,盡管他和村干部們已做了不少工作,比如通村公路硬化已完工50%,民族文化廣場建設幫扶資金已到位,但這樣做是不是真的抓住了村里發展“牛鼻子”,心中并無十分把握。此次,他把自己的規劃和打算向老師和盤托出,不僅當場得到老師的認可,其他學員也報以熱烈的掌聲。
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金田村支部書記周光倫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有一種說法,哪個村的干部是種菜的,那個村種的菜就好;哪個村的干部是養牛的,那個村的牛就養得好。這說明在發家致富方面,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作為村官,只有自己率先成為致富能手,才能帶動鄉親們共同發展。為了實現創業夢、帶富夢,周光倫說服了愛人和親戚朋友,在他們的支持下,2010年10月自籌資金10萬,建起了100畝的大蔥種植基地。眼下,他帶領村民干得風生水起。“大學生村官就該成為村級經濟發展的引擎。再難的路都是人走出來的,別人能走,我也可以。”這次參訓,他就是想在創業富民方面得到更多的指點。
同樣是大學生村官,有的進村后感覺兩眼茫茫,無所適從;有的卻風風火火,如魚得水。“到農村到底怎么干,才能在服務任職村的同時,鍛煉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分組研討、交流學習心得時,不少學員提出這一問題。
王良紅的回答是:“不論份內份外,更好更細為群眾做更多的事情。”王良紅是黔南自治州荔波縣的一名普通村官,2013年11月當選為城西社區居委會主任。社區工作平凡而瑣碎,但涉及到千家萬戶,王良紅深知責任重大,絲毫不敢懈怠。2014年7月20日,社區80多歲的空巢老人江奶奶,急沖沖地跑到社區,說是為女兒辦理準生證。王良紅了解情況后得知,江奶奶女兒在外省打工,現已懷孕5個月。考慮到江奶奶年紀大,行動不便,她主動提出代江奶奶辦理相關手續。收集相關資料后,王良紅將材料送到鎮計生辦,經過嚴格審查,又往返補了幾次資料。當她把準生證交給江奶奶時,老人熱淚盈眶地拉著她的手說:“姑娘,真的太謝謝你了!”。
六盤水市盤縣淤泥鄉麻郎垤村副書記甘桂娟說,這次參加培訓,感受最深的是,在村里做事,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這方面,她頗有體會。在麻郎垤村,彝族傳統葬禮花費都很高,一次葬禮往往要屠宰十幾頭甚至幾十頭牛、羊、豬,造成極大的浪費,也給老百姓生活增加了不小的負擔。“這是彝家人的傳統風俗,如果脫離實際,簡單化操作,大刀闊斧地作出硬性規定,不僅不能去除舊俗,相反還可能引來怨言。”甘桂娟說。她采取了潛移默化的辦法,一是在老村支書的帶領下,走家串戶,一家一戶做說服工作;二是村兩委成員帶頭,遇上紅白事自覺縮小操辦規模,節省開支;三是在村里成立紅白理事會,倡導喪事新辦。由于多管齊下,效果開始慢慢顯現,相比以前葬禮的大操大辦,如今,村里喪葬儀式節約6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