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防城區江山鄉兩頭龍村采訪徐興文事跡的過程中,記者聽到很多對徐興文的贊許聲。這位在江山鄉土生土長的大學生村官,如何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不到兩年時間里,贏得這么好的口碑呢?沿著徐興文當村官的足跡,記者在尋找答案。
徐興文當村官前,參加過一場考試。面試時,主考官問:“你為什么要選擇當村官這條道路?”徐興文回答:“我土生土長,見證了家鄉的飛速發展,現在,江山鄉納入東興開發開放試驗區,這是難得的歷史機遇,非常需要人才參加建設,我作為大學生,想為家鄉做實事。”
徐興文以優秀的考試成績通過了村官考試,被分配到兩頭龍村當村支書助理,從此,在家鄉這片廣闊的熱土上,他一步步實現了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價值。
2012年9月,剛進村的徐興文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得出一個結論:兩頭龍村是鹽堿地,種糧食產量不高,不如養蝦收益好,應該利用近海優勢,在原來養蝦的基礎上,再發動農民多養蝦。
養蝦人最怕的就是蝦生病,徐興文就去找區畜牧局的技術人員來村里開講座、搞培訓,減少蝦病的危害。蝦飼料的喂養也是關鍵,他也常請銷售商來給村民傳授科學喂養方法。
前段時間,因為天氣熱,蝦缺氧,開始得病。徐興文急得不行,趕快聯系畜牧局的人來診斷,進行技術指導,減少了村民的損失。“這個村官好啊!”村民感激地說。
“養蝦順利時,每年每畝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村里的陳支書說。純樸的村民嘗到養蝦的甜頭后,對養蝦的興趣大增。現在,兩頭龍村約有蝦塘1200畝,比徐興文剛來時多了不少。
有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可是徐興文當村官后,村里還有大約5公里的道路還沒有硬化,村民出入不夠方便。于是,徐興文跑到上級有關部門,硬是爭取了幾十萬元錢,把最后的5公里泥路全部硬化了。記者進村時,天下著大雨,但因為走的全是硬化村道,覺得一片清爽。
村民生活漸漸好后,臟的習慣依然存在,村里垃圾亂丟的現象比較嚴重。徐興文就協助村支書宣傳清潔鄉村的好處,成立了義務保潔隊。他和五六十人的保潔隊員經常去清理垃圾。徐興文說:“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陳支書說:“以前村里很臟,徐興文來后,經常跟村民搞清潔衛生,記得剛開始時,被清理的陳年垃圾一車一車地往外拉,現在干凈多了。”村民們看到大大變清潔的生活環境,高興極了,義務搞清潔的積極性提高不少。有村民說:“他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實事。”
新農合是國家的惠農政策,徐興文走家串戶宣傳,參加新農合的村民不斷增加,從他剛來時的80%,增加到現在的95%。
“小伙子很不錯!工作積極主動,任勞任怨,近期除了做好村官的本職工作,還要參加鄉里的征地工作,可以說是“白加黑,5+2”,征地工作成績突出,得到領導的高度評價,不容易。”江山鄉黨委的程書記說。
征地工作很辛苦,但徐興文迎難而上,每天早早起床,一頭扎進工作中,晚上10點半才收工。“很辛苦,但也得到很大的鍛煉。”徐興文說。
跟徐興文走在村里,記者會深深感到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之情。“江山如此多嬌,”他有時會詩意地說,“特別是天氣晴好的傍晚,夕陽的余暉灑在大地上的時候,景象真美啊!”熱愛,原來是徐興文取得工作好成績的力量源泉。
很巧,記者去采訪的當天,兩頭龍村剛拿回兩個獎牌。一個是江山鄉委員會頒發的“2013年度先進黨支部”,另一個是“2012年——2013年度防城區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取得這樣好的成績,與徐興文的努力分不開的。”陳支書微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