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同安區大學生村官日前舉辦了一場文藝演出。上圖為在演出現場,大學生村官方依婧(左三)把自己創作的水墨畫送給東山社區黨委書記陳水永(左二)。 楊曉明攝
隨著廈門跨島發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社區、城鄉結合部的范圍逐步擴大。一些失地村民在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受地域等因素的影響,文化生活缺位的矛盾逐漸顯現。在市、區組織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大學生村官們發揮各自專長,拉長村民文化生活的“短板”。
組建電影放映隊
拉幕放露天電影,這是集美區大學生村官們每個周末的固定工作。
灌口鎮2010屆大學生村官在村情調研中發現,該鎮的文化服務中心并不能完全地將優質文化服務送到下屬的17個村居中,于是,他們組建了第一支大學生村官電影放映隊,定期播放電影、科普知識、致富技能和本地新聞,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歡迎。
老村官轉崗了,新的村官又來了,一屆接著一屆干,這支電影放映隊一直活躍在集美區的各個村落。
“村里的文化生活豐富了,打牌、賭博等陋習逐漸減少,看電影的同時,還能了解到中央的惠農政策、實用技術,真是全方位服務。”村民王大爺高興地說。
開辦文藝興趣小組
2009屆大學生村官陳文婕,從小學習小提琴,早已在高中階段就通過了小提琴業余十級。來到集美區灌口鎮上塘村擔任大學生村官后,她發現農村的文化設施相對薄弱,但村里的孩子充滿著對藝術的憧憬和向往,于是她利用業余時間義務為村里的孩子舉辦小提琴培訓班。去年,廈門市慶祝大學生村官工作五周年文藝晚會上,文婕和她所培訓的小朋友還一起同臺演出。每當看到小朋友稚嫩的臉上露出甜美的笑容,文婕總有一絲欣慰。談起開辦小提琴培訓班的初衷,文婕靦腆地說:“我只是發揮了自己的特長來滿足孩子們的渴望,也算是為農村建設盡了微薄之力”。
像文婕這樣的大學生村官,在廈門農村還有很多,他們利用自身的藝術專長,免費為農村的小朋友培訓,讓村里娃也能從小感受藝術的熏陶。
兼職小學教師
走進翔安區蓮前小學四年級的教室,蓮前村2011屆大學生村官吳玲輝就像一個親切的大姐姐一樣,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
在吳玲輝的課堂上,她會用漢語、英語、閩南語3種語言授課,生動有趣。
大學生村官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利用業余時間為村里的孩子授課,不僅緩解了農村學校師資匱乏的矛盾,也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談起擔任兼職老師的心得,同安區梧侶社區的大學生村官林婷婷深有感觸,“利用所學的知識輔導孩子們,在與孩子的接觸過程中,也逐漸與村民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對推動日常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創辦村官工作坊
海滄區霞陽社區是一個外來人口聚集的地方,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比例是1:10。如何做好外來務工人員的服務工作,作為社區書記助理的2011屆大學生村官顏雅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自主創辦了新陽街道第一個大學生村官工作坊——“沐陽之家”。工作坊在普及計生、法律、綜治等知識的同時,還下設了五個活動主題,即“課程輔導”、“兒童樂園”、“培訓交流”、“志愿服務”和各類興趣班。
2012年暑期,顏雅娜以“沐陽之家”為平臺,舉辦了第一屆夏令營活動,夏令營為期三個月,內容涉及趣味英語、繪畫、村官經歷分享、安全自護講座、課程輔導、觀看電影及歌唱、朗誦、征文、比賽等等,受到了本地兒童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普遍歡迎。
如今,各種形式的村官工作坊已在廈門大學生村官中悄然興起,“彩虹周末小課堂”、“閩南語國學講堂”、“知心姐姐信箱”等,為廈門農村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爭當文藝骨干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同安區西柯鎮下頭山社區服務中心廣場上總會聚集近百人,隨著錄音機飄出的音樂整齊地舞動。這支特殊的民間廣場舞隊中領舞的老師就是去年剛來到下頭山社區的大學生村官紀加輝。
隨著廈門特區跨島發展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追求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順應這一需求,大學生村官們主動融入農村婦女會、老人協會,認真組織、踴躍參與村民腰鼓隊、廣場舞隊等各類文藝團隊,積極引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村官正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