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少數民族地區的村寨旅游資源搭上“互聯網+”的快車,脫貧腳步或許更快一些。
由中國青年網、56民族行旅游網、大學生村官之家網聯合舉辦的“大學生村官助力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資源+互聯網公益行”啟動儀式日前在京舉行。據了解,此次活動旨在助力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等群體積極參與旅游精準扶貧,利用網絡渠道來宣傳推介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資源,推進少數民族的文化守護與傳承,助力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館長、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書畫院原院長孔令義參加活動時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夠深度挖掘與開發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建筑、文化傳統,利用互聯網更好地推廣少數民族地區的美麗村寨,讓村寨多一條致富出路。
中國旅行社協會秘書長鄭旭指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發展特色產業,尤其是發展民族特色旅游業的重要資源。以互聯網為傳播渠道,對少數民族村寨及旅游項目做集中展示,是對精準旅游扶貧項目的精準推廣。
近年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以其獨特的風俗風貌與民族風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觀光,成為旅游市場的熱點,國家民委專門印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予以指導。原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辦公室主任魏玉棟研究員提出,實現鄉村振興,需要有鄉村情懷的人來做鄉村規劃,也需要有鄉村情懷的村官群體來推進旅游產業開發。
旅游業在國家精準扶貧計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生村官群體熟悉“互聯網+”線上推介模式,是旅游精準扶貧的主力軍。湖南村官代表譚澤長介紹稱,自己和當地村官們通過流轉土地等方式,創建了大學生村官創業園,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等產業,使楠木橋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文化、民俗特征鮮明。56民族行旅游網創始人兼董事長王學中表示,少數民族的旅游資源是鄉村振興、旅游創新的最好載體,希望借助本次活動將分散的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資源實現互聯網化,加強宣傳推廣,利用信息優勢助力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產業鏈的形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