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傳達了習近平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指示。習近平指出:要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黨政機關定點扶貧,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脫貧攻堅積極性,實現政府、市場、社會互動和行業扶貧、專項扶貧、社會扶貧聯動。
頻道上線儀式,專家顧問組成員接受主辦方頒發的聘書。記者陳拓攝
6月15日,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主辦,中國青年網和暖鼎集團承辦的中國青年網《精準扶貧》頻道上線運營。據悉,該頻道旨在搭建為脫貧攻堅一線青年朋友解惑釋疑、傳經送寶、鼓舞士氣的宣傳、動員、服務、促進等工作平臺,以此凝聚青年扶貧力量、總結青年扶貧經驗、宣傳青年扶貧成果、樹立青年扶貧典型,展示貧困村農優產品,為推動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促使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貧困群眾,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貢獻一份力量。
脫貧致富無疑是場要求實打實、硬碰硬的攻堅戰,必須實干,步步為營。而《三國志》云: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同樣啟發今人雙管齊下,物質意識層面齊發力。可以說,脫貧攻堅戰要“實干為本”,也要“心戰為上”。
何謂“心戰”?
從總書記的指示中,可以很直觀地認知這一問題。
要落實總書記“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脫貧攻堅積極性”的指示,需要堅定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初心;需要弘揚正確的義利觀;需要推動廣大貧困群眾轉變觀念。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南考察。這是3日下午,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齊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談。在十八洞村,習近平正式提出了“精準扶貧”。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初心
多年前,江蘇萬順集團董事長、黨總支書記,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周善紅聽到母親“要想光宗耀祖,就做點善事。村里的孤寡老人們,能幫就幫一點”的囑咐后,發自內心想幫助貧困群眾。不成想,這一初心惠及的不僅僅是同村老鄉,更擴展到了福建、陜西等多省群眾。
“如果沒有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可能現在還在老家務農。習總書記講‘不忘初心’——人不能忘本,要有感恩之心。作為先富起來的人,應該為‘鄉村振興’戰略幫忙出力。”周善紅這樣對中國青年網記者說。
周善紅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好戰友——曾在福建下黨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曾守福對中國青年網記者說:“我當年說過,來下黨村就是為了落實黨中央和福建省委‘精準扶貧’的指示,讓鄉親們脫貧致富。離開的時候,除了村里的一抔土,什么都不帶走。”
他任職期滿離村那天,村民們送了他兩盆蘭花,花盆中填滿了山里的土。鄉親們都舍不得這位帶領他們脫貧的好干部走。
曾守福雖然離開了下黨村,但在他影響下,村里脫貧攻堅的后備軍后繼有人。張小華——曾經的下黨村大學生村官,2017年8月任職到期后選擇留在村里養雞。
張小華意識到,想要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需要引入產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可以賺到錢。在他看來,由于社會愈發關注食品安全,生態養雞很有市場前景。養雞對農戶人力要求低且適宜當地環境,村里勞動能力和知識水平低的人都可以便捷地參與進來。當年12月,他在福州佳仆團隊學習了“全息化溯源”養雞項目后,回到下黨創辦公司。作為佳仆養殖示范點,公司主要從事育雛階段的數據采集并實現了視頻可追溯。
正是這樣一群人,懷著或高遠或樸素的初心,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一股戰力強、戰法新的生力軍。
義利
周善紅早在參加全國兩會時便曾建議:建立鼓勵民營企業家參與精準扶貧的激勵機制。政府做好引導,企業家才能在參與精準扶貧的工作中收獲榮譽感、獲得感,才能吸引、調動更多的企業家參與進來,從而整合社會的力量和資源,合力扶貧攻堅。
這位講究“榮譽感”“獲得感”的企業家顯然期望得到政府與社會的認同,更期望得到貧困群眾的認同。也正是出于這種追求,他對扶貧事業用盡了心力。
萬順集團專門設立了“扶貧辦”,由一位副總專管并兼任主任。說起來,集團其他部門都想著如何賺錢,唯獨這個部門成天琢磨著往外掏錢。
周善紅推廣的扶貧項目,因為大多為農業項目,遇到氣候、災害等不可控因素,甚至部分群眾未全程落實當初規劃和標準,造成產出不如預期時,他就自掏腰包補給群眾,兌現當初的許諾。“給群眾的承諾不兌現,那以后當地政府和百姓還怎么相信你?”他說。
曾守福從不諱言群眾和黨員的利益問題,一度耿直地說出“黨員應該帶頭先富”這種容易被曲解的話。他是結合鄉村扶貧實踐有感而發:“有些創新性項目在落后的農村,初期很難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沒有示范典型,群眾一般不愿意參與,不愿意承擔產業嘗試的風險。有思想、有行動的黨員就要帶頭示范,先富起來。賺了錢他在村子里才有吸引力,能帶動大家跟著走。藍圖再美好,不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很難打動人心。”
張小華選擇自己創業,希望帶頭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養雞的脫貧致富之道。鄉親們非常不理解這個在事業單位里有鐵飯碗的小伙子為何兩腳泥跑到山上去養雞。
張小華不能不講究“利潤”,但他把孱弱的雞苗留給了自己飼養,向農戶出售的都是強健的雛雞,并在價格上每只便宜2元。“扣除成本外,只賺一小部分收益。”他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因為我做企業,只有收益,才能活得下去。”
結果是令人欣慰的,不止張小華“賺了一點”,鄉親們更是獲利頗豐。他給中國青年網記者舉例算了一筆賬:壽寧縣下黨鄉下屏峰3戶農戶(其中包含一貧困戶)養了兩千多只雞,2017年10月入舍,2018年4月賣出。每只雞盈利34.8元,總計72070.8元。貧困戶作為飼養者,每個月獲得3000元的補助(純利潤中扣除),總計21000元。算下來,3戶鄉親7個月左右賺了5萬多元。
觀念
周善紅早就認識到,對貧困群眾而言,直接給錢,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后,他愈發意識到,應該更好地根據當地特色、資源來做文章。“靠給錢不能致富,要轉變思想觀念,搞項目。”他說。
2014年,周善紅經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黨支部書記李振生牽頭,到福建省下黨村扶貧。他提供資金支持,時任駐村第一書記的曾守福出人、出力、給村民們做工作,下黨村在三年后成了脫貧先進村,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曾守福剛來下黨村時便始終銘記習總書記的指示——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改變“幫扶就是幫錢幫物”的傳統觀念,因地制宜,拿出改善貧困的有效手段。
剛開始帶著鄉親辦集體股份制企業和茶廠時,即便曾守福明確了股權由村集體、貧困戶、相關管理人員及村民持有分配,鄉親們仍然不相信“有這么好的事”。甚至個別別有用心的人說新來的第一書記是給幾個村干部做事,幫少數人賺錢。曾守福在苦口婆心動員村民入股無果的時候,只能從村干部和黨員開始抓。
壽寧縣的村里從來沒有過股份制集體企業,村干部思想也轉不過來,也不愿意嘗試參與。曾守福對村支書怒吼:“你是支部書記!你就要帶頭!”一番軟硬兼施的角力,才算是帶著鄉親們走上了產業脫貧之路,很快,嘗到甜頭的鄉親們認識到了曾書記“是真心為我們好”。
曾守福感慨:“我們一定要找準致貧的病根。科學扶貧、精準扶貧是根本。就我駐村工作實踐來看,扶貧難在扶志,治貧難在治愚。”
張小華有同樣的感慨。盡管他提供了諸多優惠,但許多貧困鄉親目前參與養雞的積極性還是不高——因為他們不太接受要自己先花錢購入雞苗的方式。
“這是為了告訴農戶,雞是為他們自己養的,不是為我養的。只有自己家的雞,大家才會投入更多精力,而不是敷衍了事。”張小華這樣解釋。
當中國青年網記者問他貧困戶脫貧最需要什么時,張小華打開了話匣子:“我覺得現在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最重要的。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不認同我們現在新型的養殖方法。很多人不參與、不配合。為了早點開始下一輪養殖,有些人自作主張縮短養殖時間,保證不了產品質量。可現在產品質量是我們的招牌,當我拒收不合格產品的時候,又會被很多農戶埋怨。這個時候是我覺得最委屈、最為難的時候。”
但是,當看見農戶獲利,貧困戶因此脫貧的時候,張小華又覺得之前受的委屈都值了。
“我特別希望農戶能轉變思想,也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到我們行列里來。”張小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