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夏雨淋漓,五峰山秀,李大釗的“鐵肩”紀念像在云霧繚繞的山體映襯下更加莊重肅穆。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在密雨疏風中重溫入黨誓詞,緬懷革命先烈,感悟大釗精神。
五峰山,是一個被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視為“第二故鄉”的地方。1907年夏至1924年春,李大釗先后8次登臨五峰山,累計于山中留居3個月之久,在這里潛心研究和奮筆寫作,寫下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文章,將馬克思主義的火種播向全國,照亮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李大釗“鐵肩”紀念像
大釗精神代代相傳
6月29日,驕陽似火,李大釗干部學院五峰山教學基地赤旗廣場正式落成。廣場正中間矗立著一個大型銀色鏤空球體,紅色中國區域處14個金色大字——“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是李大釗在那個覺醒年代發出的激情預言。球體背后的紅旗雕塑還保持著它在風中的姿態,環繞其后的是以“李大釗八上五峰山”為主題的浮雕壁畫,生動再現了革命先烈李大釗同志的英雄事跡。
這是昌黎縣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通過實施“筑基工程”,為五峰山村打造的又一個地標性建筑,它與五峰山李大釗革命活動舊址、五峰山村史館等紅色資源串點成線形成教育矩陣,推進紅色文化建設提質增效。
落成儀式當天,李大釗孫女李樂群也來到了現場,她說:“爺爺多次登臨五峰山,在這里完成了多篇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文章,留下了重要的革命經歷。他在中國點燃了馬克思主義火種,這個火種需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在參觀五峰山村黨史館時,她在一塊展板前久久駐足,上面是影印版的《李大釗從五峰山致郁嶷信》。
除了珍貴的書信,還有動人的故事。
今年50多歲的村民陳學虎是一名志愿講解員,他經常為游客講述李大釗為他爺爺剪辮子、起名字的故事。李大釗在五峰山居住時,經常與老百姓交談,關系十分融洽,看山老漢陳茂林就是其中之一。那日,李大釗信步山中,迎面偶遇拖著一根長長辮子的小孩,他是陳茂林的兒子,李大釗問他:“都民國好幾年了,你怎么還拖著辮子跑呢?”在那個年代,山坳里的老百姓不懂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只知道“不剪辮子沒法混,剪了辮子怕張勛”。李大釗拿出隨身的剪刀,“咔嚓”一聲,八歲男孩看著掉落的辮子,久久不語。李大釗問:“你叫什么名字?”“我沒有名字。”李大釗極目而望,山峰層疊,云卷云舒,“就叫陳云峰吧。”有了姓名的陳云峰,在李大釗的教導下,識字明理。
大釗故事、大釗思想、大釗精神在五峰山村生根發芽、代代傳承,并凝聚起磅礴的力量。1942年,五峰山村建立了黨組織,并成立了民兵隊,在黨的領導下,力量不斷壯大,由最初幾桿火槍、幾把大刀和10多個人,很快發展成一支60來人的精干戰斗隊伍,他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多次打退日本侵略者的偷襲和進攻,使五峰山村猶如銅墻鐵壁,牢不可破。
五峰山村一處紅色地標
精品小院賡續信念
大雨如注,敲開“老兵小院”的大門,入目的不銹鋼棚架上疏疏密密的藤曼交相纏繞,黃瓜、苦瓜、豆角目不暇接,“永遠跟黨走”五個鮮紅大字被鐫刻在左側的一塊碩大山石上。傳統的三開間民居的右側間,90多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陸金川正坐在炕邊的沙發上看影片《狼牙山五壯士》。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團直屬射機槍排主射手,陸金川對當年的裝備——德什卡高射機槍津津樂道,至今最愛唱的歌還是《打靶歸來》。那些軍旅生涯難忘的時刻,為絡繹不絕的到訪者上了一堂堂生動的黨課。
五峰山村深耕紅色沃土,挖掘紅色資源,賡續紅色基因,打造了“老兵小院”“婦女之家”“革命之家”“黨員之家”四個各具特色的精品小院,為游客提供沉浸式實景互動體驗。
“婦女之家”是齊敏殊、齊俊玲的家。今年74歲的齊敏殊,從20多歲起就是村婦女隊長,后來擔任婦女主任,一干就是48年。2018年,齊俊玲從母親手中拿過接力棒,高票當選新一屆村婦女主任。母女兩代服務婦女群眾的故事,在五峰山村傳為美談。“革命之家”是幫助解放軍掩護電臺的老民兵后代龍玉奇的家,集結圖文展板、實物展品為一體,全方位展示了老民兵們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革命歷程。“黨員之家”選取五峰山村老黨員楊起英家庭,講述黨性傳承的故事,展現了一心為公,一心向黨的情懷。
為了豐富旅游業態,留住游客腳步,推動“打卡游”變“深度游”,五峰山村還謀劃發展以紅色為主題的民宿及餐飲。目前,正對村內的一處閑置老民居進行包裝開發,將在保留農家院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注入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
科技賦能特色產業
五峰山村得益于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優勢,自古以來被譽為“花果之村”,以種植蘋果、桃、梨等果品為主要產業,出產的水果個大、味甜、產量高,遠銷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廣受市場好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品種老化帶來的品質下跌、價格下滑,逐漸影響五峰山村果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村民的收入。
為了“破局”,2018年擔任村書記的田俠試著探索種植新產品,基于市場調研與前景預測,2019年率先試種大櫻桃。老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櫻桃對土壤和氣候條件要求嚴格,既不抗旱也不耐澇,既怕熱還怕凍,但是在高效、生態種植技術的加持下,試種的櫻桃不僅成熟早、品質好,而且供不應求。
“為進一步擴大新品種植面積,五峰山村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合作,將亂石堆疊的荒地開拓出來,建立了10畝果樹示范基地。”五峰山村黨支部書記田俠說,“在專家的助力下,新品種、新技術促使五峰山村果品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豐產增收。”
如今,五峰山村果蔬種植面積達七八百畝,村民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村集體年收入超過10萬元。“未來,我們將依托以李大釗為核心的紅色旅游資源,通過搭建平臺、借助秦皇島一日游專線等方式,著力打造五峰山村旅游品牌產業,為游客提供餐飲、游玩、采摘等休閑娛樂項目,不斷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田俠信心滿滿。
記者 劉瓊 車婧
通訊員 劉帥 劉蕊 劉斌 于濤 趙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