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鄉鎮都或多或少面臨著鄉鎮干部“招不來、留不住”的待解之題。一邊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繁重工作,一邊是“看一天手機,過一天日子”的流言蜚語。《半月談》記者在基層調研發現,部分鄉鎮年輕干部面臨上級部門頻繁借調、工作內容單一、晉升渠道狹窄等問題,期望通過參與遴選調離鄉鎮。
鄉鎮是最基層的政權組織,鄉鎮干部是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骨干,是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他們直接面對基層群眾,在一線處理各種矛盾糾紛,他們的素質作風好壞,直接影響著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很多鄉鎮干部都是懷揣著激情與夢想來到基層,卻每每因為遭遇現實困境,在日復一日單調而又沒有盼頭的工作中,漸漸冷卻了熱情,想要調離鄉鎮。
基層鄉鎮留不住人,鄉鎮干部總缺“定心丸”,并非個別地方的特殊現象,也不是如今才有的新鮮問題。鄉鎮干部權小責大、錢少事多,工作條件較差,加之事務繁雜,工作壓力頗大,“五加二”“白加黑”近乎常態,但鄉鎮干部的工資待遇,卻往往比不上職能部門。關于這些情況,只需看看他們的工作群、翻翻他們的工作日志、聽聽他們的自我解嘲,就不難得窺一斑。
與此同時,鄉鎮干部還經常受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干擾和影響。一些上級部門喜歡把責任推到基層,派任務、發表格,動輒簽“責任狀”、搞“一票否決”,提各種不合理要求,搞得很多基層干部身心俱疲、苦不堪言,遇到問題被追責時卻又總是基層干部“背鍋”。近年來,類似現象雖有好轉,遇上疫情防控、疫苗接種、防洪防火、征地拆遷、基層維穩等具體事項,卻依舊是填不完的表、開不完的會、蹲不完的點、值不完的班……
如果說待遇不高、工作辛苦,會讓鄉鎮干部心里產生不平衡;那么缺少向上流動的暢通渠道,少了仕途晉升的盼頭,則更為嚴重地影響了他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因為鄉鎮平臺就那么大,很容易就會碰到晉升天花板,想要打破限制,于是只能趁著年輕,到更高的平臺拓寬空間。如果鄉鎮干部在鄉鎮工作,不是為了干好,而是為了調離,或者說,干的好壞不重要,能不能調離才關鍵,長此以往,扎根基層、奉獻基層的理想信念勢必很難樹立。
激勵鄉鎮干部扎根基層、擔當有為,而不是頻繁借調、熱衷遴選,需要給鄉鎮干部吃下“定心丸”:一方面,將資源適度向一線傾斜,發放津貼補貼更多惠及基層,同時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給基層增加無謂負擔;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將基層工作經歷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考評條件,更加注重從基層一線選拔干部,拓寬鄉鎮干部上升通道,縣一級領導干部應當主要從優秀鄉鎮干部中選拔產生。
免于后顧之憂,才能銳意向前。服務鄉鎮要講奉獻,但不能只講奉獻。要更加關心關愛鄉鎮干部,為他們減壓力、卸負擔、提待遇,給他們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奉獻基層營造更好環境,形成干部到基層鍛煉、在基層成長、從基層選拔的良好氛圍。制度拴心留人,鄉鎮干部才更有盼頭,雖辛苦但不心苦,而是感到光榮、自豪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