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大學生“村官”考走了,在職期間創辦的項目怎么辦?由誰來接任?會不會產生“人走項目黃”的問題?這是沁縣縣委組織部始終在謀劃的一個重要課題。近日,筆者就這一課題深入沁縣,進行了探訪。
在創業之初,沁縣就采取抱團創業、接力式創業和“聯戶創業”三種形式引導“村官”創業項目實現連續性、可持續發展。
沁縣依托松村鄉康禾綠色農業園區、故縣鎮蔬菜開發園區等基地,建立了覆蓋全縣13個鄉鎮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3個。松村鄉、郭村鎮還組建了大學生“村官”創業黨支部。
郭村鎮大學生“村官”邱小剛、霍永剛、魏帥在2010年遇到了一個發展契機,當時他們任職的鄉鎮希望在郭村創業基地連片發展大棚蔬菜。于是他們抱團組建了欣榮蔬菜種植合作社,發展了20座生貴式移動大棚,并吸納了9名“村官”參與。經過陸續期滿流動后,原來參與的“村官”只剩下了2名。2011年,主要合作伙伴之一——魏帥也因調整了任職鄉鎮,退出了合作項目。但是此后,又有新的“村官”陸續加入,目前共有7名“村官”參與這一項目。
“現在我們當中任何一個人離開,對這個項目都不會產生影響。”邱小剛說,“村官創業不容易,大家在一起工作有感情了,有的連本金都不會帶走,就留在項目上。”
在接力式創業方面,針對即將離任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的延續問題,沁縣縣委組織部通過走訪調研,及時了解新任職大學生“村官”的創業需求,對有創業意向和有創業能力大學生“村官”的職務適當調整,方便其接手項目。
大學生“村官”衛杰,任職期間成立了沁縣杰晟蔬菜種植有限公司,采取 “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起蔬菜大棚125座,實現年生產蔬菜100萬公斤,年純利潤達80萬元左右,解決了60多位村民的就業問題,戶均增收達到8000多元。由于創業成效顯著,衛杰還登上了CCTV-7《共富家園》晚會。
2012年,衛杰參加了山西省從優秀大學生“村官”中公開遴選縣(市、區)級鄉科級副職領導干部考試,最終順利通過。考慮到公司的后期發展,沁縣縣委組織部征求衛杰的意見后,從全縣大學生“村官”中調整魏超、李晉素、姜瑞波等有特長的大學生“村官”加盟杰晟蔬菜種植有限公司。
“對考取基層公務員或其他崗位的大學生‘村官’,應給予一段過渡期。過渡期間,要注意找到新的接力者,要注意有序地將大學生‘村官’的創業項目轉化為當地群眾的創業項目。”沁縣縣委組織部決定,在政策上開個口子,逐個找鄉鎮領導談,希望能讓考上其他崗位的大學生“村官”繼續留在村里工作一段時間。
接力式創業對于離任大學生 “村官”而言,省去了項目存續發展和資本回收的憂慮;對于繼任大學生“村官”而言,省去了市場調研、項目選擇、工程建設等環節,使他們有更多精力來經營管理,開拓市場;對于廣大村民而言,接力式創業穩定了他們的就業,確保了他們既有的收入來源不減。
“聯戶創業”以其風險低、成功率高、輻射帶動作用好而迅速成為沁縣大學生“村官”創業的“主導模式”。
2011年,從郭村鎮流動回到出生地新店鎮的魏帥又念起了“創業經”。他依舊想選擇“村官”抱團創業,卻沒有“村官”響應。在通過農村兩委換屆成功當選為新店鎮棟村黨支部書記后,魏帥把心思動在了村民身上,他想跟村民一起“聯戶創業”。2012年伊始,他就和支村兩委一班人把廢棄的20多座大棚利用起來,自掏腰包再次發展蔬菜大棚項目。
任職于沁縣最南面鄉鎮——牛寺鄉的大學生“村官”駢東東和魏帥不謀而合,選擇了“聯戶創業”。他聯合村民閆俊文、閆俊山、張建明、馮慶全等發展百畝蔬菜大棚項目。他說:“在牛寺鄉我是‘外來戶’,要想真正干點事,關鍵還要依靠當地群眾。有村民參與,鄉里鄉親的,我們用地、用水等都比較方便,有利于項目發展。有村民在,群眾認可度比較高,他看見你掙錢了,也愿意跟著你干。
這樣的話,我們推廣新技術、新項目方便多了。再說了,萬一有一天我考走了,我也比較放心,辛辛苦苦創建的項目不會黃了。”
在魏帥、駢東東的帶動下,像這樣“聯戶創業”的“村官”數不勝數。新店鎮大學生“村官”張鵬飛和村民聯合發展起了百畝核桃經濟林,故縣鎮大學生“村官”岳樂聯合村民任旭紅、溫政偉等忙起了育苗經濟,漳源鎮大學生“村官”王沁臨聯合村民李杰、韓金旺、衛朝華等種起了水果玉米……
大學生“村官”楊軍今年考錄到神華集團工作后,他聯合村民崔衛紅發展的中藥材種植項目成了洞長溝村民的“香餑餑”。
大學生“村官”實施“聯戶創業”,一是可以通過實打實干,切實起到創業富民的作用,實現大學生“村官”選聘計劃的初衷;二是可以降低進入門檻,借助村民項目、資金、土地等優勢開展創業;三是大學生 “村官”流動后,項目可以在村民手中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