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上海市崇明縣委組織部組織開展的“小村官、微調研”活動,推出了一批接地氣的優秀調研報告,說明了“腳下有泥,心中才會有底”的道理。為引導更多大學生村官放下身段、俯下身子,讀好社會這本“無字書”,尋求經濟發展、基層治理、文化惠民等方面的良策,現摘要編發部分調研報告。相信,浸潤于字里行間的汗水和智慧會給村官同行些許啟迪。
打好文化惠民這張牌
——以向化鎮為調查樣本
張敏 方俊凱 姚鼎
圖為向化鎮大學生村官張敏到農戶家中走訪了解文化需求。
向化鎮位于崇明島東部,是典型的農業鎮。近年來,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向化鎮公共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覆蓋鄉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但其中仍存在活動次數明顯偏少、沒有固定活動時間、缺乏固定活動場地,重鄉鎮、輕農村,重大型慶典、輕日常活動,重少數精英、輕大眾普及等現象。
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硬基建”與“軟管理”相結合。改擴建老年活動室或籃球場等設施,建成一室多用的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完善農村閱報欄、廣場舞場地建設,滿足村民多元化文化需求。農村文化建設要有長期統一的規劃,明確由一名村干部具體負責文化工作,增加維護費用、穩定日常收支平衡;同時,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專項考核評價機制,將文化投入、設施建設、活動開展、農民受惠及隊伍建設等指標列入考核內容。積極扶持鼓勵民間文化團體和群眾自辦文化,使之成為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生力軍,將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固定化、常態化。
二、“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鄉鎮要做好農村文化人才培訓和經費保障工作。一方面,積極挖掘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骨干的藝術才能,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參與文化創造能力和帶頭引領水平。另一方面,多方籌集文化活動經費,對村民自辦文化需求的一些小型設施和設備給予適當補貼,對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村文化工作者或文化單位予以表彰獎勵。在公共文化建設中,要擴大農民的參與決策權,鼓勵農民以主動參與者的角色出現,提出好的意見、建議,積極主動參與農村各項文化活動。
三、“大眾化”與“個性化”相結合。農民由于其年齡、受教育程度、個人偏好、經濟能力的不同,導致其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多樣性。對于中青年農民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找份好工作。市、縣文化機構應整合課程資源,鄉鎮文廣站應承接職業技能培訓,基層圖書館和農家書屋應重點引進科技類圖書,培養有知識、有技能的新型農民。對于空巢高齡老人而言,重要的是擺脫精神空虛。鄉鎮文廣站、村老年活動中心應多組織老年人集體活動,組織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參加村級自辦文化,讓他們在交流中找回生活的樂趣和自信。有些老年人腿腳不好,急需個性化健康保健,鎮村應當組織專業人員指導他們使用健身器材、組織志愿者上門進行個性化體檢。對于青少年兒童而言,鎮村可以和學校聯合,組織青少年自編節目、組建興趣小組、組織誦讀比賽,豐富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