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流轉土地,連進10家全碰了‘軟釘子’,好話一籮筐,愣沒談妥一塊地?!苯?,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洪官屯鎮洪官屯村村民黃廣嶺說,“現在不一樣了,我重新遞交了流轉6畝地的申請。給我信心的,是茌平推行的‘村社合一’機制?!?/p>
茌平區賈寨鎮耿店村綠冠蔬菜專業合作社分紅現場。趙玉國 攝
洪官屯村距聊城市區10多里,沙質土壤,適合種葡萄。黃廣嶺經營葡萄生意10多年,不愁銷路。2019年5月,他揣著“葡萄夢”回村,沒想到“第一炮”就沒打響:要建棚得流轉土地,相中的地塊涉及10戶人家,沒一個同意的。求助村里,村黨支部書記黃勝林也為難:“村集體啥‘抓手’也沒有,空口白話咋流轉?”
洪官屯村的難題,引起茌平區的深思:一家一戶意見難統一,需要組織出面當“中介”,可集體經濟沒項目,村干部想協調缺“抓手”,怎么辦?
一番調研,賈寨鎮耿店村“村社合一”的辦法引起關注: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牽頭成立茌平綠冠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兼任理事長,3名村干部兼任理事??恐按迳绾弦弧?,耿店村發展得越來越好。
去年初,茌平區把“村社合一”納入“書記工程”,從組織、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抽調30多名骨干組建6個專班,由區鎮村“三級書記”牽頭,合力解決“村社合一”難題。他們把新舉措化為硬要求:村黨支部帶頭領辦合作社,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負責合作社日常管理;村集體以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入股,發動群眾以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入股,其中村集體占股一般不低于20%;合作社的重大事項必須由村黨支部研究。
“村社合一”,騎上馬還需送一程。沒有啟動資金,區財政拿出資金支持;沒有專業人員,財政出錢聘請專業會計、法律工作者,提供免費代理記賬、法律咨詢等服務。
“今年,合作社的葡萄豐收,最少的棚掙了6萬多,多的10多萬!流轉土地也不難了,村民都搶著入社!”洪官屯村黨支部書記黃勝林說。
同樣提振的還有基層組織的號召力。菜屯鎮南海子村黨支部書記黃淑華說:“過去,村里開會往往湊不齊人;如今,微信群說一聲,人就到齊了?!?/p>
“村社合一”讓更多的村子富起來。兩年來,洪官屯村的賬目每年多出10多萬“股紅”,全區732個自然村中“村社合一”的村莊發展到447個,六成村黨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到30萬元以上,最高超過100萬元;全區“一村一品”示范村達到50個,5萬余戶社員致富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