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平坦的公路,從江西省南豐縣三溪鄉往南走二十多里,就到了南堡村。在8年前,這里是鄉里縣上掛了名的“麻煩村”,地處偏僻,經濟落后、村情復雜。而如今,“麻煩村”卻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這其中與一個人“八年如一日”的堅守離不開,他就是省黨代表、省優秀大學生村官艾應平。
2008年9月,他放棄了沿海一家外企的高薪挽留,毅然選擇回鄉當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大熔爐”中接受千錘百煉,以青春和勇氣在美麗的農村天地放飛夢想。2009年6月,艾應平由三溪鄉池豐村黨支部書記助理調任南堡村黨支部書記,在他擔任村支部書記期間,先后籌集100余萬元資金,在村里修建了村級活動場所、農家書屋、村衛生所,自己開著挖掘機幫助擴建了進村水泥路,推廣種養產業,圓了村民們多年的“致富夢”。他的付出與努力,贏得了村民的尊敬與信賴,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小艾書記”。他個人2010年被評為全市優秀大學生村官;2011年被評為全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并作為大學生村官代表參加了省第十三次黨代會;2012年被評為全省優秀大學生村官,作為全省唯一大學生村官代表參加了中組部舉辦的第一期基層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和全國鄉鎮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專題示范培訓班。
“麻煩村”化成了“和諧村”
“南堡,南堡,實在難搞,全縣大小干部都到,問題還是解決不了。”這是當地群眾編的順口溜。以前的南堡村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民情復雜,歷來被稱為“兩多一少”村,即矛盾糾紛多、留守兒童多、人均收入少,總人口不足700人的小山村,卻是縣、鄉出了名的“麻煩村”。2009年6月,三溪鄉黨委把艾應平由三溪鄉池豐村黨支部書記助理調任南堡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不久,他就遇上村民不滿前任村支書挪用補助款的事情,準備越級到縣、市上訪。得知這一情況,他一頭扎進村民中間,直面問題,一方面了解村民的思想動態,穩定村民情緒,一方面把村民意見及時向鄉黨委、政府匯報。在他的堅持下,村委把以前挪用村民的補助款全部退還了村民。當村民拿到退還的補助款后,一個個拍手叫好:“不錯,不錯,我們要的就是這樣的村干部,這‘小艾書記’還真有兩下子!”有了這次的信賴,村里大到山地糾紛,小到夫妻吵架都找他協調解決,他也樂意當村民的“和事佬”,每次有什么矛盾糾紛,都是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調處,讓村民滿腹牢騷來,心悅誠服回去。經過兩年的努力,南堡村小事不出戶,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至今南堡村未發生一起上訪事件。
“小山路”修成了“康莊道”
若要村民富,先要修好路。南堡村地處雩山山脈,山高路陡,以前僅靠一條
“貧困村”甩掉了“落后帽”
艾應平來到南堡村后,就下定決心要幫助村民找到一條產業發展、發家致富的路子。經過調查研究,他決定鼓勵村民依托水塘多、山地廣等資源優勢,與農產品企業合作,按照 “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太空白蓮、高山白茶、網箱養殖鱔魚、養殖菜牛等特色種養產業,并熱心當起了種養技術輔導員,手把手地傳授村民種養技術。遇上一些技術疑難,就把縣農業局的農技專家請到村里,給種養戶作現場技術指導;針對一些種養戶缺少資金,他積極協調信貸部門,通過小額擔保貸款,及早幫助養殖戶落實資金。在他的引導下,嘗到甜頭的村民們紛紛走上了特色種養致富之路,全村太空白蓮、菜牛等特色種養業漸成規模,每年可為村民增收100余萬元。此外,他積極引導村民進一步壯大南豐蜜桔產業,鼓勵村民不僅擴展南豐蜜桔種植面積,同時注重蜜桔品質的提升。經過幾年的努力,南堡村蜜桔種植面積發展到近萬畝,產量翻了幾番,農民戶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2016年,南堡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7萬元,達全縣平均水平,徹底甩掉了“落后帽子”。
以后,艾應平又通過向上級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在村里興建了衛生所、農家書屋,方便了村民看病就醫,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熱心腸”鼓了群眾腰包
“群眾信任我,我就要多為群眾辦實事,幫助群眾盡早發家致富。”艾應平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調查走訪中,艾應平發現,村民的思想觀念沒有得到轉變,經濟結構還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為此,艾應平一方面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引導村民開闊視野,發展多種經濟作物,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等現代傳媒手段,積極為村民尋找發家致富的好路子。
“弱組織”筑成了“強班子”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干部看支部。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他深知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性,不斷加強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把“弱組織”筑成了“強班子”。為了解決“有場所議事”的問題,他多方籌集40余萬元資金修建了新的村級活動場所,讓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有一個活動的地方,村里的大小會議都放在村級活動場所里召開。為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他實行無職黨員定崗結對幫扶,鼓勵農村黨員帶頭創業,并幫扶群眾走上共同致富道路。此外,他還注重加強優秀青年的培養教育,積極向村黨支部推薦優秀青年唐國強、堯小明等,培養和儲備了一批農村工作的后備力量。南堡村黨員不僅數量在增加,而且凝聚力也在增強,在群眾中的威信也越來越高。在新農村建設中遇到涉及要擴路基、征用部分土地和拆遷房子時,村黨支部先召集黨員開會研究,然后召開全體村民大會,由全體村民表決通過,群眾對黨支部、村委會的決議往往一致贊成。